上海这个“严重先天不足”老小区,如何破解电瓶车充电难题

时间:2024-05-15 08:00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19812   

“家门口有了足够的充电口,谁还会天天拎着十几斤的蓄电池上下楼!”5月13日下午3时多,在黄浦区思南居民区,记者在一条弄堂内看到,一处蓝线内停放着一辆电动自行车,一位居民正在通过安装在室外墙壁上的充电口,为自己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手机扫码后,插上插口就行。电充满后,系统会自动断电。”这位居民告诉记者,小区最近增加了很多充电口,自己家出门就有,每次来了就能充上,安全又方便。

思南居民区是上海市中心典型的里弄小区,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人口密度高,弄堂狭窄。小区1188户家庭有电动自行车478辆,平均2.5户人家有一台。因硬件条件薄弱,在微更新前,小区充电口仅有80多个,充电口与电动自行车的比例达1比5。电动自行车密度高、充电口数量严重不足,使得小区内“飞线充电”、拎着蓄电池上楼充电的现象屡禁不止。

修改后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将从6月1日起实施,条例对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进行停放、放置和充电的区域进行了明确规定。最近,在市电力公司、黄浦区相关部门与企业的支持下,瑞金二路街道“螺蛳壳里做道场”,盘活可用公共空间,“一条弄堂一方案”,因地制宜地为居民增设了家门口的充电口。目前,思南居民区内充电口与电动自行车的配比达到1比1.7,相当充足。

记者近日走进思南居民区,看看这个“严重先天不足”的老小区,如何破解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

设在弄堂里的充电口

走进思南居民区,会感觉这里的空间非常局促,建筑形态杂乱。思南居民区由三个建造于不同于年代的小区构成,房屋之间犬牙交错,里弄宽窄不一,个别窄的里弄只能穿行一人。内部道路七拐八拐,如果没有人带路,第一次走进来的人会“迷路”。

公共空间缺乏且狭小,是思南居民区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口最大的难题。

下午3时,记者从复兴中路553弄走进小区的一个大门,在门口的一侧,看到了一处集中充电棚,空间不大,约可满足10来辆电动自行车的停放与充电,墙壁上安装了轨式充电口,配有消防喷淋与视频布控。

这样的“袖珍型”集中充电棚,小区目前三处,能提供40个充电口。思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传珍告诉记者,居委通过实地走访,将小区原来的闲散公共空间挖掘出来,在征询周边居民意见后,在相关企业与部门的支持下,为居民增设了几处公共充电棚。“见缝插针增设。有的公共充电棚,只能停放五六辆车,但这些空间,我们都尽量利用起来。”

不过,相对“庞大”的电动自行车数量,仅靠几个公共充电棚,是远远无法满足居民充电需求的。思南居民区进行了探索——打造居民家门口的“一座两插”充电装置。

“一个‘一座两插’装置,可以同时为两台电动自行车充电。”张传珍说,这套系统由市电力部门为思南居民区量身定做,在安全性上得到了保证。

记者采访时,碰到了一位居民在用“一座两插”装置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他告诉记者,自己也不想“飞线充电”,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但过去没地方充电,没有办法。现在楼下就有充电口,很充足,“大家现在都在室外给电动自行车充电了”。

充电口布设有讲究

记者在居民区内走了一圈发现,并不是每个弄堂内都安装了“一座两插”装置。有的弄堂看上去似乎挺宽敞的,却并没有安装这套装置。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体现了思南居民区在充电口更新中的精细化。

思南居民区居委干部陈健告诉记者,上海的里弄小区有个特点:因为居住空间逼仄,居民对于家门口公共空间非常在意。如果“一刀切”地在有条件安装的弄堂内,全都装上“一座两插”装置,那些没有电动自行车的居民会对公共空间如此使用有意见,还有一些居民会担心,不住在这条弄堂的居民将长期推电瓶车来充电。由此,就可能引发很多邻里矛盾。

因此,在设置“一座两插”装置点位时,思南居委的居委干部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做到了“一弄堂一方案”“一辆车一方案”。

“我们对于每一辆电动自行车属于哪户居民,做了详细调查,根据使用电动自行车居民的分布,对‘一座两插’装置进行布点。”张传珍说,比如,有的弄堂里只有两户人家使用电动自行车,那设置一套“一座两插”装置,就能满足这条弄堂居民充电的需求了。即便这条弄堂还有空间可以设置,我们也会尊重居民的想法,不再设置。

如此一来,既实现了让居民基本能在家门口找到充电口,也尊重了小区原有的邻里生态,这确保了充电口更新有序推进。

电动自行车充电口的数量充足了,但如何让这些充电口能够高效运转起来?街道与居委联合物业正在推进后续的管理方案。

在复兴中路553号大门口,记者看到了一块电子屏,上面实时显示着小区充电口的排布与使用状态:绿色的,是待使用的;橘红色的,是正在使用中的。上面还显示了哪些充电口已完成充电,但电瓶车没有推走。

“这些信息同时显示在物业保安亭的大屏幕上,作为我们对电动自行车管理的依据。”小区物业经理孙亚军说,如果在电动自行车充电高峰时,有居民找不到闲置的充电口,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电子屏帮助居民就近寻找可用充电口,同时劝导一些已充满电但长久占据充电口的居民,及时让出充电口。

小区内还有不少自行车需要停放。为了杜绝自行车“霸占”电动自行车车位的情况,街道为有充电口的电动自行车停放位在地面上画上了蓝色直线,其他停放位画上了黄色直线。“再加上宣传引导,目前基本不会发生自行车停放电动自行车车位的情况。”

满足不同人群充电需求

除了搭建充电口的硬件设施,街道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满足不同人群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的需求。

昨天下午3时,在复兴中路553弄,思南居民区的一个大门口,顺丰快递员小王从一个红色的柜子中拿出了一个蓄电池,正准备放进自己的电动自行车内。“这是一台‘换电柜’,我最近经常使用。”小王说,自己经常给思南居民区送快递。公司原来有台放在室内的充电柜,现在不准许在室内给蓄电池充电了,他和同事就都到思南居民区门口来“换电池”。

记者看到,思南居民区大门口有两台柜子,一台绿色的是充电柜,可将自家的蓄电池放进去充电,等充好再过来取;一台红色的是换电柜,将没有电的蓄电池放进一个格子后,可取走其他格子里已充好电的蓄电池。“我们快递员用‘换电柜’,因为可直接取走满电的蓄电池,用起来方便,还能包月、包季度收费,价格很实惠。”小王说。

张传珍告诉记者,小区在三个大门口的居民区“红线“内,共设置了两台充电柜、一台换电柜,主要服务于周边小商户、路面上的快递小哥。因为使用比较灵活,一些居民也会拎着蓄电池来充电。

瑞金二路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对思南居民区基本完成了充电设备硬件设施的更新,接下来还有很多治理与服务工作将进一步推进。

如,物业加强巡查力度,居委做好宣传引导,进一步杜绝飞线充电与拎着蓄电池回家充电的现象;根据居民电动自行车使用情况,及时调整充电口的布设。又如,在充电设备的更新中,街道与居委进一步梳理了小区公共空间,将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对小区进行环境微更新,包括平整地面、墙面,对一些“灰色空间”进行美化,打造社区小景等,力求通过做好做优电动自行车共享充电设施建设这件事,优化社区综合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的满意度。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