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管苏清:小昆山的“大世界”

时间:2024-07-06 05:25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11169   

陆机一管笔,一挥而就《平复帖》,成为“法帖之祖”,傲占九大“镇国之宝”一席。谁能想到,其与上海机缘颇深。凭借《平复帖》1700多年的传承,上海松江区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城”。

梅雨时节,驱车松江小昆山。此时佘山脚下的小昆山园,像一幅山水画,四周柳荫如烟,燕雀嬉闹;园内古树叠翠,修竹婆娑,幽逸宁静。明《菽园杂记》记载:“昆山在松江府华亭界,晋陆机兄弟生其下,皆有文学,时人比之‘昆冈片玉’。”

陆机家世显赫,其祖父陆逊声名天下,是三国东吴大都督,孙权将松江赐他为封地,并封“华亭侯”,其父陆抗也是名将。陆机自幼能诗善文,工书法、精武术。《晋书·陆机传》云:“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

那是一个兵马驰骋的年代,晋武帝于公元280年举兵灭吴,陆家一门忠烈,那年陆机18岁、弟弟陆云17岁,“二陆”被俘后遭流放。翌年,喜好书法的晋武帝动了恻隐之心,将他们放归故里。故园锦楼早已灰飞烟灭,他们在小昆山下建起“二陆草堂”遮风挡雨,在崖壁下筑一简陋的石板读书台,取清溪磨墨挥毫,随鸟鸣吟文唱诗,伴山岚论古说史。陆机先习钟繇之书,又效法索靖,力求另辟蹊径、自创书风。

读书台十年岁月,陆机“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正是这扎实的铺垫,让陆机书写出中国书法史上“天下第一文人墨迹”的《平复帖》及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论《文赋》。这个简朴之处,构建起那个时代一座高迈的精神家园,也为上海树起一座文化高峰。苏东坡曾长途跋涉到小昆山拜瞻,在读书台的石壁上题字“夕阳在山”,可惜已无从查考,让人心中感慨万千。

“二陆”因诗文书法声名鹊起,公元289年,踌躇满志至洛阳,有人形容他们“龙跃云律”“凤鸣朝阳”,但他们在官场却遭冷遇。西晋,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型期。从晋惠帝元康元年起,开始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朝代更迭,政治混乱,兵祸连年。

《平复帖》是陆机在鼓角相闻之际写下的,那么从容淡定。这9行84字写于麻纸之上,是给一位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平复帖》。这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其运笔遒劲凝重而古奥奇谲,墨色带燥方润而将浓遂枯,枯涩沉郁中见华逸雍容,章法气韵相连而意畅神合,节奏起伏而纵横协律。明代书画巨擘董其昌以饱蘸崇敬的笔墨在《平复帖》后题跋:“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平复帖》最终由收藏大家张伯驹以巨金购得,于1956年将其捐献国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历史有许多偶然,西晋太安二年,43岁的陆机走向生命结尾时,“书圣”王羲之降生。王氏家族为东晋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其幼承庭训,临池学书,无意于官场而沉湎笔墨。其直至永和七年(351年)49岁时,才赴山阴(今绍兴)出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

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雅集修禊于绍兴兰亭,畅叙幽情,诗文唱和。众人诗汇编《兰亭》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由此产生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书”,真迹虽渺无踪影,好在历代书家摹本留下了几十种。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易万金。”写下《兰亭序》后,官场对王羲之极尽排挤,为了不再上演陆机的悲剧,其即称病辞官,隐居避世,翰墨相伴。

唐太宗李世民亲撰《陆机传论》《王羲之传论》,高度盛赞陆机为“百代文宗,一人而已”,亦诗意点评王羲之云“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松江与绍兴共处江南,同被地缘文化滋养,在两晋时空中交相辉映,从《平复帖》到《兰亭序》,陆机与王羲之共同创造了中国书法史公认的巅峰期。这是中国文化之幸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