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丽,是难以用语言来诉说的美丽。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 徐冬冬
一种绮丽之感,就这般生动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样的红,这样的蓝,这样的绿,这样的形状,这样的状态,多么奇妙,带着一种近乎妖艳的美丽,却又有一种神奇的优雅和自在,显得高贵而温润。
这样的美,只能用绮丽来形容。绮丽,是难以用语言来诉说的美丽。
我不禁想感谢这天才般的画笔,能把秋分时节难以想象的绮丽描画出来,让我们落入这非凡之美的世界里,久久地沉醉。
每年9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赤道时,进入秋分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秋分与春分这“二分”,是最早确立的、最重要的节气,同样,也是最神奇的。
神奇在什么地方?
汉代大儒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和春分一样,在秋分这一天,昼与夜、寒与暑、阴与阳,都是平分而处于均衡的状态。不同的是,春分平分了春天,从春分开始,北半球昼长夜短而白天越来越长,阳气转盛而越来越盛,天气由凉入热而越来越热;秋分正相反,它平分了秋天,由此,昼短夜长而白昼越来越短,阴气转浓而越来越浓,天气转凉而越来越凉。
一年之中,唯有这“二分”处于昼夜、寒暑、阴阳的平分之中,对称,均衡,协调,包含着人类追求的真善美的境界。这是多么难得而珍贵的时刻!
对于这样的时刻,我们的祖先是敬畏的。秋分祭月之礼,就是敬畏的表达。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京城的月坛就是清帝祭月的地方。这种习俗不仅是宫廷的专属,也影响到民间。比如《北京岁华记》记载了老北京祭月的习俗,书中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不能不说,古人的敬畏之心是可贵的,表明其深知天地之道的奥妙,深知人类当循天地之道而不可妄为。
而一年之中最美的月亮,最美的月光,也正是在秋分时节出现。秋月澄澈,月光晶莹如水,洒在江河湖海,照着高山平原,给世间万物披上最皎洁的清辉,让“吾心”和“宇宙的心”都在这样的月华中得到了净化。
但这种对称、均衡、协调的时刻与境界,是可遇不可求的,是转瞬就会变化甚至消失的!古人用阴阳转换来解释气候的寒暑变化,秋分正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阴阳各半的平衡几乎在形成的同时就被打破了——秋分初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代表着阳气,“雷始收声”意味着阳气的衰退已经到了被阴气取代主导地位的程度。阴阳二气这种本质性的转换,体现在外在的气候变化上,是秋意渐浓,气温一天比一天下降,而体现在人们的内心,又会是怎样呢?
《四季》系列之《秋分·初候雷始收声》,以绮丽的画面,准确表达了秋分所蕴含的对称、均衡、协调,这是一种审美的至高境界,也是天地之道的至高境界。对此种境界的感悟和描绘,使得艺术家笔下的色彩展现出一种特别的优雅、和谐与自在。
他笔下色彩的流动是“有情”“有心”的。在《秋分·初候雷始收声》的笔墨里,人们能看到秋色之美,看到天地阴阳变化之道,更能看到一个灵魂在秋色里的徜徉。这个灵魂,爱这个时节的丰盛,也爱这个时节的悲凉,欣赏这个时节色彩的绚烂,也参透了绚烂之后终将到来的如秋叶一般的静美,而强烈的“爱”,永远是这个灵魂的感情底色。
绮丽的画里,是绮丽的秋;绮丽的秋里,是悟者绮丽的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