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关乎全局,为尽早抢占市场,已有银行开始行动,在做好2024年度收官部署的同时,全力迎战2025年“开门红”。11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今年银行仍将目光聚焦至存贷领域,在个人零售层面“多点开花”,重点营销存款、理财、消费贷、银保等产品;在对公层面,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领域,持续加大对制造业、乡村振兴、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
零售“多点开花”
“开门红”是银行一年一度的重头戏,不久前,李杨所在的银行刚刚结束“开门红”总动员,拿到了新的任务指标。“银行非常重视‘开门红’的业绩考核,从老客户的维护到新客户的开发,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为了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还特别设置了绩效奖励机制。”李杨称。
银行的“开门红”时间较长,往往会持续到次年3月末,李杨所在的银行根据任务完成率来调整绩效系数,对于表现不佳的团队而言,若任务完成率低于70%,则不参与绩效分配。
“虽然存贷指标依然是银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但不同以往,今年已经有了新变化”,另一家银行客户经理晓晓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除了传统存贷指标之外,理财、信用卡、银保产品、消费贷、开卡等内容均有相应要求,也是全行营销的重点。
几年前,上调存款利率、发放优惠券是银行常见的“开门红”营销方式,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调存款利率的银行寥寥。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为了控制资金成本,现阶段银行不再单纯依赖上调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取而代之的是,许多银行更加注重服务创新和客户体验的提升。例如,推出线上理财产品、智能投顾服务等,以满足不同客户的投资需求。
也有部分银行加大了对高净值客户的维护力度。通过提供专属的理财顾问服务、高端客户活动等方式,增强客户黏性,提高客户满意度。有银行客户经理透露,“‘开门红’期间,我行将举办金融知识讲座、理财小课堂等,欢迎客户前来参加”。在发布活动参与信息的同时,这位客户经理随即营销了行内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均有低波稳健特质,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债券等债权类资产。
可以看出,当前银行的“开门红”营销策略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不仅关注短期的业绩指标,更注重长期的客户关系和品牌建设。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低利率时代到来,银行2025年“开门红”需要结合自身的增长策略,在个人、对公领域做好业务布局,此外,发力理财代销、保险代销等中间业务确实也是一种思路,能够丰富银行收入结构,但需要在营销的同时做好产品信息披露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正如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所言,对银行来说,“开门红”期间,应根据市场需求,推出具有吸引力的消费贷款产品。聚焦信用卡业务,增加信用卡的权益,如提供更多的消费返现、积分兑换高价值商品、机场贵宾厅服务等。
对公持续发力
不止零售,对公业务也是银行发力的重点。近日,包括天柱农商行、贵定农商行、蒙山农商行、黄平农商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召开了2025年“开门红”启动会,在会议上,有银行透露了下一步对公业务的布局方向。
例如,黄平农商行提到,贷款业务方面,要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加大有效信贷投放,稳住贷款市场,持续增厚“三农”底色,并全力满足各类消费需求。
谈及下一步对公信贷投放领域,一位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指出,“虽然我行‘开门红’工作还未启动,但对公领域投放的目标不会变,仍然会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将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企业和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在近日举办的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也有银行管理层透露,接下来,提前安排2025年度“开门红”工作,紧锣密鼓找客户、抓投放,资产端靠前发力,提前储备好项目投放储备。
当保息差、稳营收成关键词,银行如何求变求新做好“开门红”?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在“开门红”过程中,银行需要平衡风险管理、收益水平和业务拓展。目前看,国内银行业将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大信心领域支持。从国内经济环境、政策导向看,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效果释放,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制造业、科创企业、绿色经济、重点基建项目建设,稳楼市相关领域等都需要信贷支持。
王蓬博认为,接下来,制造业升级换代领域将是重点,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制造等细分领域。此外,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也应该重点关注。涉及民生领域和绿色低碳领域的项目同样不容忽视。例如,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领域的项目不仅具有稳定的现金流,还具备显著的社会效益。
“就对公业务而言,制造业、专精特新等确实是当下热门的投放方向”,苏筱芮进一步指出,一方面是银行机构充分响应政策精神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此类企业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构成。在当前市场背景下,考虑到降本增效,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需要考虑充分运用自身线上、线下渠道,将“开门红”相关产品规则清晰传达给客户;此外,还可以挖掘存量客户的更多需求,与异业合作伙伴在合适的场景之下实施交叉营销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