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促进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本期邀请专家探讨相关问题
主持人许本报理论部主任,研究员
充分发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作用
主持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对数字教育战略的推进有什么作用
杨宗凯: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促进教育过程的再造,结构的重组和文化的重建,改变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推动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的转变,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个性化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围绕以德育人构建数字化,科学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应用为王,构建教育新生态,服务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它将突出技术赋能,促进新兴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实现人人都能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数字教育战略行动被列为教育部今年的工作重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一是应顺应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创新型人才,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通过引领优质教育体系建设,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加快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在数字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加快教育行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抓手该平台自今年3月正式上线以来,已提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以及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教书育人,社会全面进步为基本原则,将教育数字化融入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育管理,社会服务的全过程秉承需求驱动,应用导向,服务导向,经济高效的原则,汇聚了34000门基础教育课程资源,6628门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27000门高等教育精品课程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平台已累计开设互联网加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111节,观看人数3.1亿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加快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构建有效的遴选机制,鼓励各地区,各学校,各教育机构参与优质资源开发,促进教育资源跨地区,城乡,校际流通,特别是向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输送优质资源,有利于缩小地区,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高教平台开设了海量开放网络课程西部行栏目,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虚拟教研室等方式,对西部优秀教师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提升其教学水平和信息素养,促进西部教师水平的整体提升据教育部统计,截至7月底,该计划已服务西部725所高校,提供近17万门海量开放网络课程和定制课程,帮助西部高校开展混合教学261万次,参与学生超过3.3亿人,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赋权教育和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有助于形成终身学习体系平台全面覆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推动建立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智能教育体系,把需求和应用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平台入口,汇聚政府,学校,社会优质资源,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教育创新五大核心功能,为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学习者提供一站式教育教学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平台非常注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通过搭建24小时,365天的全时智能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好的服务据教育部统计,截至8月底,平台已采集岗位资源1325万个,2022届毕业生注册547万人,用人单位注册55万人
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中国数字教育计划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后,对进一步提高教育行业应对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落实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维护国家防疫大局做出了贡献同时,中国在教育信息化国际会议,人工智能与教育国际会议,世界海量开放在线课程大会等多个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发声,并通过发布《海量开放在线课程开发北京宣言》,为教育数字化提供了中国经验,打造了中国品牌,贡献了中国智慧
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
主持人:国家平台或地方省区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典型的经验和做法。
王:通过一些案例,我们可以洞察到信息技术对数字化转型驱动的教育变革的深刻影响。
智慧教育国家公共服务平台于今年3月正式上线,推动全球学校构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环境,为师生获取数字资源,物理资源和人际资源并进行个性化选择和应用提供便捷通道比如今年7—8月,教育部主办的2022年暑期教师培训就是国家平台旗舰作用的典型在此次活动中,教育部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组成了强大的院士,科学家阵容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师范大学携手相关单位,在11个城市举办了20多场讲座全国平台的直播,让这项活动的受益者从每个站点的100名老师,扩大到了数千万的线上观众,打造了一场科普盛宴
上海是著名的教育高地,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早,但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系统众多,数据复杂,应用有限的羁绊上海市教委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及时提出联通云服务市,区,校数字化基地方案,选择长宁,闵行,宝山开展建设应用试点,结合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联合企业形成中层能力,为教师提供教学助手,为学生提供智能学习伙伴,为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推进大规模因材施教,形成大规模优质资源供给能力
宁夏获批建设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搭建了各类教育互联,数据互通,应用协同的云平台,接入122个应用系统,为全区师生提供教研,学习辅导,教育管理,家校共育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让信息的高效互通触手可及通过培育试点地区,设立标杆学校,建设智慧教室和双师型教室,努力提升全体师生信息素养和全区办学水平,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通过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云实现公平优质教育的新路子
北京市教委通过建设初中教师开放式在线辅导服务平台,积极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帮助普通学校学生享受优质教师资源他们组织区级以上专家和骨干教师,为全市初中生提供在线辅导服务,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帮助初中生学习截至2021年底,全市参与辅导的教师超过8000人,在线问答13.5万次,在线辅导场次超过300万次通过实名制注册的在线学习空间建设,全国共有12095.7万个学生空间,1013.9万个教师空间这些学生在线课桌和教师在线备课室为在线学习提供了新的场所和社区,有助于学习社区的建设师生在学习空间中交流,对学习内容和成果进行整理,存储和展示,构建泛在,自组织,需求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新机制
北京,闵行,上海,温州,浙江,武汉,湖北等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个性化学习的新途径通过使用知识图谱和画像等技术,提高教学精细化能力和资源推送自动化,个性化水平数字化应用逐渐将单一教育资源平台的功能扩展为丰富的学习社区和智能服务中心
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数据开放共享,构建良性发展新生态比如江苏的教育政务服务已经全部接入苏服办,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已经接入苏服码,非涉密系统已经实现100%接入云端同时,从省大数据管理中心采集190余条8430万条数据,实现教育督导,学生资助,安全防控的共建共享和开发利用,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快变量
需要指出的是,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坚持创新,迭代,持续发展,才能诞生更高效,更灵活的教育新生态
国际教育数字化步伐加快。
主持人:在数字化的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相继出台了教育信息化政策,全面推进教育转型请分享一下可以借鉴和启示的他山之鉴
赵静: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趋势日益加快各国都把数字化作为创新教育,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
是美国,欧洲,美国推动未来教育的集中代表致力于通过信息化重塑教育基础设施,课程和教学,不断深化核心素养研究美国通过信息化推动了教育升级的迭代从1996年开始,其联邦政府每四五年发布一次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系统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最新的《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对发展个性化学习,推进技术支持教学,提高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等方面做出了全面规划深化核心素养研究,引领实践,美国教育界将学生素养的定义从3R转向4C,进而在4C的基础上引入5C进行深度数字化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先后推出《四维教育》和《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潜力与前景》加强STEM教育,全面培养数字时代人才
日本致力于为社会5.0培养信息人才日本在2016年推出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社会5.0的概念,是指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高度融合的社会系统它是以人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2020年,日本修改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更名为《科技创新基本法》基于此,2021年启动了新的科技创新基本计划,进一步细化了社会5.0的愿景,强调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系统推进STEM教育日本当前的教育改革旨在通过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在社会5.0时代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在改革中,信息素养被重新定义,与语言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被视为学生应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
德国数字教育倡议致力于提高个人的数字技能2016年,其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启动了数字知识社会战略,重点关注数字教育,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与国际化的融合,并提出了数字教育世界2030的战略目标同年,德国联邦各州文化和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发布了数字世界中的教育战略,明确规划了教学计划,教学实施与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继续教育与继续教育,基础设施与设备,教育管理与校园管理体系为了寻求实施数字化教育的路径,德国于2021年启动了国家教育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项目之一,该平台旨在为创新教学和学习提供更广泛的数字接入门户和支持服务
加强澳大利亚数字素养的培养,助力国家愿景的实现澳大利亚于2021年推出数字经济战略2030,旨在实现2030年建成领先的数字经济和社会的愿景该战略围绕三大支柱: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新兴技术和为数字增长设定优先事项它要求所有澳大利亚人在2030年前获得数字技能相应的,各地也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例如,2021年,澳大利亚首都地区推出了未来教育战略第二阶段的实施计划,确保各地都有可用数据来定制满足学习需求的教育产品,支持教师开展卓越教学
推动韩国可持续教育的信息化创新,构建未来智慧教育环境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韩国和美国从1996年开始每5年实施一次教育信息化规划20多年来,其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发展适应知识经济的远程教育,加强R&D能力,开发和应用数字化教材,建立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等阶段目前,第六个教育信息化计划正在实施,旨在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智能教育环境
纵观各国的政策和实践,教育数字化已经从教育发展战术上升为重塑教育,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各国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各有侧重,不断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教育设施,师生素养,教育升级等,呈现出不断创新的上升趋势系统性,战略性,全方位成为国际教育数字化的显著特征,也将对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推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
主持人:如何着力于进一步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助力未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北师大智能学习研究院院长,院长黄荣怀):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殊阶段,教育系统将不断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信息化助推教育改革的作用日益凸显到2021年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出口带宽超过100M的学校达到99.95%,建立有效机制,以信息化手段基本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师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在抗击疫情中实施大规模网络教学,保证了教育的连续性
面对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科技与教育融合的进程仍面临挑战一是数字技术应用存在认知偏差,比如高估人工智能的即时效应,低估其长期效应二是师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有待提高,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4.4%,农村仅为58.8%第三,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应用场景的泛化没有考虑到地区,学校,班级的差异和学生的发展规律,技术供给和教育中的场景需求很难持续互动和进化第四,学习环境缺乏跨场连通,学校,家庭,场馆等学习环境难以协调五是存在数字鸿沟,特别是使用鸿沟,表现为优质数字资源利用率低,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不足
逐渐呈现出与科技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格局面对教育综合改革,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持续推进双减等一系列改革任务,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场景驱动实践探索,推动智能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要根据教育学科,教学环境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实际需求,在课程与教学,考试与评价,管理与服务等环节准确描述,表征和构建具体的应用场景,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在5G+智慧教育方面,加大5G在智慧教室,校园安防,教育管理,学生评价等场景的推广力度,提升5G支撑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智能教育方面,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加速应用场景的涌现,积极探索在线课堂,虚拟教室,虚拟仿真培训,新教材,智慧校园等场景在区块链+智慧教育方面,建设基于区块链的教育治理与应用平台,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追溯,可信数字档案登记与跟踪等应用
第二,强化数字化素养和技能,促进师生适应数字化发展变化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等,为培养师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提供基本保障完善发展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机制,将数字素养和技能的相关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建立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评价体系,开发智能评价工具,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评价
第三,优化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资源供给,教师专业发展,跨域共享和协同创新功能,继续扩大资源应用和建设发展规模,推进数据整合,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应用对象提升地方教育机构信息服务能力和效率,系统推进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比如,北京探索建设智慧教育新基地,数字教育新场景,上海积极推进数据管理,基地连接,生态培育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
第四,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打造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名片地方政府和学校要从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平台等方面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和新一代学习环境的建设所有利益相关方应在智能教育战略的驱动下加强合作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国际组织联合发起的国家智慧教育战略联合研究计划和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联盟倡议,致力于整合国家,区域和学校力量,共同推动智慧教育发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